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近期指出:
2026年起的五年内,约15万名“双非儿童”将年满18岁,符合资格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报考本地大学,引发家长对学额竞争的焦虑
定义:双非儿童指父母均非香港居民,但在香港出生且依法获得香港永久身份的孩子
数据根源:2008-2011年为双非婴儿出生高峰期,如2008年达25,269人(占全港新生儿1/3),2011年更达35,736人。
如果按18岁升学年限推算,这批儿童将于2026-2029年集中升学
大学学额现状:香港资助大学学位每年稳定在1.5万个,而本地中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(2013年近7万人→2024年仅4.92万人),实际学额供给相对充足
评分机制保障:香港文凭试(DSE)采用“水平参照”评级制度,考生成绩按能力标准独立评定,不受他人表现影响,不存在“竞争拉低分数”
实际报考趋势:
2023年:适龄双非童9,273人 → DSE自修生仅增678人
2024年:适龄者16,044人 → 自修生反减206人
多数双非童早已在港就读中小学,非“突击升学”
借壳办学乱象:
部分中介勾结香港私校,以“定制升学通道”招揽双非生,挤占教育资源。教育局已成立突击巡查队,联合内地监管机构打击违规,并计划发布《合规私校名册》
未来生源断层:
短期:双非生或缓解DSE报考人数下滑压力,甚至提升录取水平
长期:2029年后双非潮退去,叠加本地低出生率(2020-2023年新生儿仅3.3-4.3万),大学恐面临生源短缺危机
双非儿童升学需求早已纳入人口与教育规划,非突发变量
岭南大学校长顾问刘智鹏建议:趁势扩大高校体量,吸纳优质生源
当前数据并未支撑“双非潮抢学位”的恐慌,真正需警惕的是五年后的生源缺口。与其内耗于升学竞争,不如推动制度升级:强化跨境教育协作、拓展多元生源渠道,方能维系香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